许智宏院士荣获2018年度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

2018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于12月15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举行。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推荐的许智宏院士凭借“植物与人类生活”项目荣获本年度“科普杰出人物奖”。

许智宏院士自2013年以来,科普工作的足迹遍布上海、北京、重庆、广东、湖北、河北、河南、黑龙江、云南、贵州、宁夏、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既有学会组织的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当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组织“科学大讲坛”、“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等,也有面向大中小学生的科普讲座。

“科学家有责任将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向公众普及,科学家要更多地走到公众中去。”在2018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上,76岁许智宏院士发出掷地有声的呼吁。

许院士认为,科普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见到北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就有了将它们介绍给公众的打算。“我是学植物学的,每当出访海外的大学时,常会被邀请去参观他们的植物园。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植物园,如牛津、剑桥等,不少大学也出版其校园植物志、植物图谱,但这在中国还很罕见。北大虽然没有专门的植物园,但我想燕园就是一座植物园,而且燕园是独一而不能复制的。”许智宏说。最终,他与顾红雅教授、吕植教授合作将185种校内常见及特色植物最美好的一瞬编成了《燕园草木》,品读着“湖边的山桃烂漫笑东风,水杉的小叶子在夕阳的光线里仿若琉璃;夏天老生科楼前七叶树的树影里远离了所有尘嚣;秋天看着47楼东边的白蜡慢慢变黄,干燥的翅果如同簪子末梢的银坠;冬天就是苍松翠柏,临湖轩的早园竹响着萧瑟的声音……”,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退休后,许院士被邀请到全国各地演讲时,总会主动要求再多走进几所学校。他热切地希望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和学生们分享,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而当公众的质疑使转基因作物处于风口浪尖时,他更是毫不避讳,始终坚持站在科普的第一线。“我们是最知道转基因植物的人,如果我们都不站出来,还有谁能说清楚。”他说。

作为上海科普奖励的“拓荒地”和“蓄水池”,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国家科技部登记同意,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正式设立的科普类奖项,是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也是上海成立最早、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市级科普奖项之一。设立这个奖项,一方面为调动和激励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与加速上海科普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旨在发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社会力量的独特优势,凝聚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