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植生生态所“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成功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0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与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举办“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解读会”,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和黄学辉研究组与中国水稻所杨仕华研究组合作的科研成果“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成功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不断提高谷物产量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是作物遗传育种的长期目标。杂种优势是指通过杂交后代展现出比父本和母本具有更优势性状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作物育种策略。为了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和黄学辉研究组与中国水稻所杨仕华研究组合作,对17套代表性杂交水稻品系的10074份F2代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和表型性状分析。他们因此系统鉴定了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相关的遗传位点,并将现代杂交水稻品系鉴定为3个群系,代表了不同的杂交育种体系。他们发现,虽然在所有杂交稻中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与杂种优势相关的遗传位点,但在同一群系内,都有少量来自母本的基因位点通过不完全显性的机制对大部分杂种的产量优势有重要贡献。这一发现将有利于进行高效的杂交优化配组,以快速获得具有高产、优质和抗逆的杂交品种。相关研究结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2016年9月29日《自然》上。

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在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经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2000余名专家学者投票,从278项推荐科学研究进展中脱颖而出的。其中,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生物技术领域占据6项,多集中于基础研究,充分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已经走在国际前列。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举办,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12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普宣传,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