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讲坛:发现的历程讲座“气孔-小个头,大作用!”

10月30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主办的“第一作者讲坛”第45期报告在中科大厦一楼报告厅举行。我所林鸿宣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黄新元向到场的老师和同学做了题为“气孔—小个头,大作用!”的报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加之环境总体趋于恶化,粮食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大问题。林鸿宣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对重要粮食作物——水稻的高产、抗逆性状遗传机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博士学习期间,黄新元和晁代印等在林鸿宣研究员的指导下,专注于水稻抗旱耐盐性的遗传机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于8月在《基因与发育》(Genes & Development)上发表相关论文。这项工作加深了人们对作物抗逆性状遗传调控机理的认识,同时也为作物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新基因。研究结果还显示该基因在育种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有望通过遗传改造手段来调控水稻叶片上“小小”的气孔以提高水稻抗旱耐盐性能,使“小气孔”发挥“大作用”。

在报告中,黄新元同学以平实严谨的语言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及成果应用潜力等。在汇报自己工作的同时,也为新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翔实的科研过程。黄新元和晁代印等在林鸿宣研究员的指导下,克隆了一个编码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的水稻抗逆新基因DST,其作为负调控因子调节水稻抗旱和耐盐性,并且建立了一个植物气孔调控新通路,提出了DST介导的过氧化氢清除体系与已知的ABA介导的过氧化氢生成体系相互独立、相互调节又相互制约来调控气孔运动进而调控植物水分变化的机理;同时一系列的实验数据也显示了该基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黄新元同学从立题意图、构建材料开始,讲述了他们遗传分析和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深入生化研究以及建立相对完整的调控网络的发现历程,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在创新的历程中不断地思考、假设、试验、完善等过程,和大家分享了发现历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为,也应同学要求具体谈了他在博士生涯中的一些切身感悟。大家在报告过程中愉快地交流、互动,黄新元同学在报告结束后和部分同学继续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并和一些同学相约以后继续交流。(厉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