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分子植物》:不止“双十二”

10月6日,湖南大学教授于峰在朋友圈中写道:“世界著名刊物《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2020年第10期出版了‘植物—微生物’专辑。我们线虫RALF的论文入选其中,并被亮点点评、重点推荐。和世界顶级大佬们同一期发表论文是一种荣幸!”

早在2008年《分子植物》创刊之际,于峰就知道了这本期刊,并向同行推荐。不过,现在的他不会了。

“因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我推荐,植物科学研究领域肯定都知道这本著名刊物。它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于峰告诉《中国科学报》。

2019年SCI影响因子12.084、最新5年影响因子为12.744,在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中稳居第二、连续9年在亚洲同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分子植物》如何成为我国主办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之一?

与植物科学共成长

21世纪初,全球植物科学蓬勃发展,中国的植物科学研究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期刊上不乏来自中国的许多高水平研究型论文。

《分子植物》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分子植物》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来国家对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日益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加上受过良好训练的一批青年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植物科学研究得到迅猛发展。”

然而,我国虽是农业大国,可尚未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真正走向国际。

彼时,创办一本属于中国的国际化一流植物科学英文期刊成为中国植物科学家的共识和呼唤。

经过两年筹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于2008年正式创办《分子植物》。

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科技期刊,对《分子植物》来说是一条探索之路。12年间,期刊队伍发展、稿源质量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升……《分子植物》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刊理念和论文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拿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截至2020年6月,《分子植物》已被全球8000多个研究机构订阅,每月全文下载量超过5万次。

“《分子植物》从2008年创刊至今仅仅12年时间,从无到有,成长为今天位居全球生物学大类期刊前5%、植物科学领域前2%、国内植物学科领域期刊第一名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是国产科技期刊的优秀代表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钱前评价道。

崔晓峰表示,《分子植物》在创办后有力支撑了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为中国植物科学家发表重要成果、抢夺“话语权”,为我国重要植物科技成果走向世界舞台展示提供了重要“阵地”。

茶米油盐,人间烟火。2015年10期,《分子植物》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钱前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合作研究成果,报道克隆了一个能显著提高超级稻产量的重要基因GS2。GS2的克隆和应用对培育超级稻高产新品种有重要意义。

2017年6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团队联合云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的成果,报道了在国际上率先获得高质量的中国产茶树基因组序列,并通过多组学分析深入解析茶叶风味形成的遗传和代谢基础,发现茶树中咖啡因的生物合成是独立进化的。

“《分子植物》的发展见证了我国植物学科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也为我国植物学科在世界学术界的交流和展示提供了有益的平台。”钱前如是评价。

一流人才 一流质量 一流期刊

“《分子植物》成绩来之不易,靠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分子植物》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表示,一本好的学术期刊离不开客观公正的办刊原则、正确的办刊方向和优秀的学术期刊人才。

《分子植物》组建了国际化编委会,由来自22个国家、包括30名国内外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00余位科学家组成。同时,“坚持人才第一的理念,把引进和培养人才放在办好期刊的重要位置,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由7人组成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学术背景的专业编辑团队。”崔晓峰说。

陈蓉是其中之一。“和很多国际顶尖期刊一样,《分子植物》也建立了稿件的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科学内容把关。”她说,作者和评审专家可以通过投稿系统、电子邮箱针对稿件的任何问题与编辑沟通,编辑都将给予及时回复。

高效、高质量出版始终是他们坚持的原则。从稿件接受到完成编校的整个过程,可以在18天内完成,而团队扎实的科研背景是《分子植物》学术水平稳步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2020年11月,《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陈功友团队的“编辑病感基因培育抗白叶枯病水稻”成果入选。相关论文则于2019年9月4日在《分子植物》上线。

“我们收到稿件时很快就判断这是一篇非常优质的文章,除了科学上的创新性还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在高效完成同行评议后,该文章就发表了。”陈蓉说。

一个多月后,《自然—生物技术》才发表了来自美国、德国等科研人员合作的类似主题的工作。她觉得,能够赶在生物技术最顶尖期刊之前发表类似的科学成果,说明了《分子植物》科学编辑的独到眼光和专业水准。

《分子植物》建立了严格的稿件评审制度,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通过组稿和约稿等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我们持续关注发表原创性、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论文,特别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成果。”崔晓峰说,“我们从大量投稿中通过专业眼光和严格的标准优选论文发表,对所有稿件一视同仁,即使是院士的投稿也坚持标准、不会讲情面。”

在走在科学前沿方面,以植物基因组编辑为例,《分子植物》自2013年以来已发表了30多篇关于这一技术应用的原创研究论文,成为引领该领域发展的刊物。

韩斌表示,中国科技出版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出版组织,参与全球行业合作,才能更有话语权。关起门来搞竞争是没有前途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机制,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融合,才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分子植物》正是这样做的。创刊初期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2015年开始与《细胞》合作出版,进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出版和发行渠道。此外,创办“分子植物”系列国际会议,迄今已举办3届,每次会议均吸引了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代表参加。

国际视野 中国意义

“《分子植物》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崔晓峰常说的一句话。

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平高、国际影响力大;期刊品牌得到国际科学界认可,国外投稿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稿占45%以上;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科学编辑人才团队——这是《分子植物》的软实力,是其国际话语权所在。

不过,在他看来,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能简单理解为“高比例国际来稿”。相反,《分子植物》越来越重视来自国内优秀稿源。近年来,国内来稿比例从原来的1/3上升到一半以上,但期刊影响因子不降反升,这说明国内优质稿源发挥着强劲的支撑作用。

“一般我会根据文章的重要性、创新性等因素进行判断,做出投稿选择。如果我认为该工作是领域内具有极高创新性,且将是同行高度认可的工作,我们会把《分子植物》作为首选。”于峰说。

“体现出国内科学家对本土科技期刊的信任和期许。”崔晓峰认为,一方面,关乎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理应是中国本土学术期刊的关注重点。另一方面,当下,国内学者愈发意识到本土期刊的重要性,愿意将好论文率先投稿给《分子植物》。

当善待国内来稿成为一条不成文的准则,他这样理解,“既促进和引领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又通过介绍中国特色的研究促进世界植物科学的多样化发展”。这同样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期刊”的意义。

孙悟空及其分身“小悟空”、稻穗籽粒组成“米”字、葫芦兄弟各显其能……过去几年,《分子植物》还特别在一些封面中引入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崔晓峰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世界在了解中国重要科研成果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于峰看来,《分子植物》对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者和开拓者之一。它让我国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在世界舞台具有了重要的、自己的发声渠道,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分子植物》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发表优秀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一个高端平台,提升了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和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20年,它有了一本姊妹刊——《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目前已发表60多篇论文,其中50%来自国外。

韩斌希望,这两本姊妹刊脚踏实地,严格按科学标准做事,让优秀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得更加广泛。“联袂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科技话语权,助力我国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创新和国际化交流。”他说。

期刊简介:《分子植物》创刊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分子植物》获得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和2015年全国“百强报刊”荣誉称号,以及2013年至2018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6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项目支持。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

文章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2/450215.shtm?id=4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