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广播电台】林鸿宣:读懂水稻基因 守护天下粮仓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水稻关键基因资源,对高产、稳产育种至关重要。在国际水稻基因研究领域,高产、耐盐、抗高温等一系列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量级”基因,都被打上了“中国发现”的标记。这背后离不开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院士20多年的艰苦攻关,以及“读懂水稻基因,守护天下粮仓”的科研初心。请听记者李雪梅发来报道:

“这个品种你看叶片很短很窄,只有一半你看,这个品种叶片非常长。”

烈日下,在松江实验基地的水稻田里,林鸿宣正在手把手辅导研究组学生观察水稻生长性状、收集样本,常年下田,一张脸早已晒得黝黑。

研究组博士后郭韬说:“林老师年纪越来越大了,但他仍然跟我们这些学生一起下田采样,我觉得几乎每一次他都是在田里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在林鸿宣看来,下田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要真正观察基因所表现的性状,一定要在大田里,在大自然环境下。

林鸿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遗传材料非常重要。因为田里有几千份几万份材料,假如弄错的话,那后面实验工作都白费了。”

为了多积累材料,每到冬季,林鸿宣还会像候鸟一样,前往海南南繁基地种植水稻。因为海南冬天气候好,水稻能多种一季,可以加快实验进度。于是,“泥腿子”院士的称呼慢慢地越传越广。

林鸿宣:“最热的时侯也是我们最忙的时侯,所以对我们这个工作来说首先要考验我们的毅力跟体力,在实验室做要考验我们的智慧跟耐心。”

实际上,2001年回国后的四五年里,林鸿宣的实验室一直是静悄悄的,很少发表论文。在这段漫长寂寞的积累期,林鸿宣和他的研究组往返于实验室和稻田间,下地、种水稻、为成千上万株水稻做专属标记、记录性状、提取样本DNA、鉴定基因型。

林鸿宣:“因为靠一季不行,要很多季。找到一个重要的基因要五六年,再做它的机理,再花两三年。”

厚积终于迎来薄发。从2005年起,研究组的成果频频亮相国际著名的《自然》系列等学术杂志。在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重量级”水稻基因中,至少有5个是林鸿宣研究组发现并阐明其功能和机理的,有些成果已投入育种应用。但林鸿宣的心里仍然有危机感,他深知发现重要的水稻功能基因并注册专利,若干年后就会成为粮食贸易中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

林鸿宣:“都说一个基因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现在国际上做水稻定位基因、克隆基因,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快速找到好的有用的基因,快速改良我们的水稻品种,来保障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链接:http://www.news1296.com/smg/cms/app/5.5.0/share.html?loader=%7B%7D&viewport=%7B%22tag%22:%22h-viewer%22,%22data%22:%7B%7D%7D&view=%7B%22tag%22:%22c-share-content-view%22,%22history%22:true,%22in%22:%7B%22key%22:%2233c876ff-b4d1-4e3b-a8b5-aea559de970c%22%7D%7D